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㈡抑郁症、神经症能彻底干预好而不再复发!——只要在大脑中形成高效元认知

作者: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2-22

二、高效治好的关键是以高效知识为工具的元认知

——元认知有消极的、积极的、低效的和高效的

 

㈠塑造高效元认知干预抑郁症的第一个实例

1996年12月,笔者于辽宁鞍山师范学院任副教授期间,省内某高校大学生谢华因患抑郁症在丹东、沈阳两地医院久治无效产生自杀倾向。谢华的高中同学、正在鞍山师范学院读书的大学生田某劝她说:“找金老师,他有办法解决”。当谢华来到鞍山求助时才知道,原来她们的金老师潜心钻研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并不知道抑郁症是怎回事。无奈之下,田某就恳求说:“要不然,您就劝劝她别自杀……”

第一次会谈是在鞍山师范学院第一教学楼办公室。谈话中得知最让谢华绝望的事件是她因为已经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时有5科成绩不及格,这学期再有一科不及格就会被规劝退学。而她5科成绩不及格的原因竟是因为她一进考场就尿急,必须反复、多次上厕所,无法安心考试。而监考老师只准许她上一次厕所。她因尿急心焦,无法专心考试而被迫提前交卷,导致所有闭卷考试科目全部不及格。她到医院救治,被诊断为抑郁症,服药并不见好,却越来越重。眼看又到了期末考试时间,只要她再有一科不及格,按规定就要被规劝退学。

凡是把情绪学习原理搞得清楚、明白的人都应该一眼就看得出来这是怎回事:明明在进考场前反复去过厕所,膀胱空空的,却一进考场还是尿急难忍,这分明是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的躯体化现象,这是很容易解决的呀!堂堂省、市医院怎么竟会连这个也看不出来?后来才知道,单独考这些概念他们全都会,临床诊断时他们很难听得懂,为他们认为抑郁症、神经症是“神经坏了”。他们劝患者“回去多休息,按时吃药,神经长上就好了”。这是一个学科的思维,而不是一位医生的思维。

于是,我把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及其相应的技能教给了谢华,作为她解决自身问题的高效元认知工具。谢华就用这几个知识点来反思和调控自己的症状及其发病时的思维,就可以化解症状,改变命运。这就是谢华形成高效的元认知的过程。这几个知识内容包括:

1、她的膀胱没有任何毛病,神经也没有任何毛病,是大脑学会了一种条件反射性的焦虑情绪。这是既可以消除的、又可以自我调控的情绪反应,因此,此症状容易彻底消除。

2、“一到考场就……”好比巴甫洛夫实验过程的“一响起铃声就……”“尿急”和“必须上厕所”中的“尿急”并非是膀胱涨满所致,而是条件性焦虑情绪升高所致。只要想法办把它降低就行。如果把膀胱周边的肌肉都努力绷紧几秒钟后再一松开,这种焦虑会立即明显缓解;再做数次以后,几乎可达到不须再担心的程度。

3、你若是发现自己能够有效地控制条件性情绪反应并且不再胡思乱想那些“能不能憋得住,尿裤子怎办”等无意义想法时,就立刻高兴起来,庆祝自己的成功,就立刻专心学习或答卷。

4、每个人在高度焦虑时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躯体上的生理反应,绝大多数人的典型躯体反应是胸闷、心慌、心跳加剧、胸口堵或沉等等。而谢华则在乘共汽车、上合班课、开大会等上厕所不方便场合形成了一焦虑就“尿急”的躯体反应。别人只要消除或控制了焦虑情绪就不再产生胸闷、心慌、心跳加剧、胸口堵或沉等,而谢华只要不焦虑就没有“尿急”反应。

5、谢华在现场就学会了如何通过深呼吸、相关部位的肌肉绷紧和放松、消除症状的放松练习等技能。

第二天就有好消息传来:她和她的同学在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看书时,她通过这种放松调解方法,坚持了连续6小时上一次厕所的喜人成绩;第三天,她坚持到最容易产生尿急反应的场合——鞍山师范学院财经系上全班课获得圆满成功,从前一天晚上22点上床入睡,到第二天在财经系上完第一、二节合班课,她坚持连续12小时没有厕所也没有再产生焦虑性担心思维,每次有一点点“尿急”感觉时,她一调适就所剩无几,不必在乎它了。

谢华在鞍山师范学院只干预了4天,临床暗示训练了3次,谈话4次,回校成功地参加了新年联欢大会和顺利参加学期末的全部考试,都顺利答完卷。谢华的抑郁症就这样被彻底干预好了。

后来在查阅资料时才知道,原来抑郁症用药物治疗、精神分析治疗,都是极难治愈的心理障碍。因而写了一篇个案报告,发表在《鞍山师范学院学报》上(金洪源《认知学习技术运用于学生抑郁症治疗的效果与理论基础》,《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3月刊)。两年以后,用同样的方法,鞍山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裴宏伟同学用同样的理论和方法,连续彻底干预好了两名抑郁症患者,其中一名为大学生,另一名为中学生。她获得了省心理学会的奖励。

 

㈡抑郁症、神经症的“病灶”和特效干预方法

——干预中会形成有害的、有益的和特效的元认知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之所以会有奇迹般的高效干预效果,其技术秘密在于干预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质量塑造了患者的最高效反思、评价和调控自身症状及其好后防止复发的元认知智慧技能系统。而这一最高效反思、评价和调控自身症状及其好后防止复发的元认知智慧技能系统的高效塑造成功,则又在于为患者输入了一套非常高效的新潜意识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及其转化而来的技能。不管是谁,只要他们在干预过程中,较虚心、认真地努力学习这些知识和通过练习形成技能,都会迅速形成一套高效地自我反思、评价和调控症状的元认知智慧技能系统,都会产生彻底干预抑郁症、神经症(包括分裂症)的效果。干预精神分裂症的时间要相对地延长时间和次数几倍之多。

任何人大脑中有了这套高效的自我心理干预的元认知技能时,都可以做到高效地自我反思、评价和调适认知、技能、性格、症状、学习能力以及各类智慧的高效元认知智慧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塑造到了足够好的程度的话,其症状的消除、人格的矫正、能力的恢复或提升、防复发的实施等,就会逐一实现。

患者学会的是一种元认知智慧技能,因此适合在边干预过程中,边学习、体会和操作这些心理技术干预过程。因此,所谓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干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解决患者症状、功能受损、人格缺弱等困扰的心理干预技能培训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违反《精神卫生法》的任何条文的提高患者元认知智慧素质的过程。有时候,有的患者情况复杂,就在完成一次干预过程后,先使其回到学校生活、学习岗位、工作任务岗位或人际关系处境中去,再进一步地发现新的具体问题和暴露新的元认知智慧技能与人格方面的不足,再实施第二、甚至第三次。因此,元认知干预技术干预好任何一位患者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塑造一名更为优秀的人的过程。

元认知是人人都有的,以不同知识作为元认知,这个人的元认知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以积极、正确、有效的知识作为元认知的工具,你的抑郁症、神经症就容易干预好,甚至不干预也可能会好;以消极的、错误的、低效的知识作为元认知运行时的内容或工具,就会产生消极、错误、有害的元认知,会产生阻挠你康复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接受干预了反而不如不干预的原因之一;也是那些越治越重现象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某种干预过程中,由于干预者的世界、心理观中存在着方向上、技术路线上的原则性错误,就会在干预中促进患者形成错误的、妨碍其康复的消极元认知或低效的元认知,就有可能会导致某些患者越干预越重。当然,这些干预者也患者一样地着急,一样地是为了患者着想,也是和患者一样缺少某些关键而有效的知识而已。如果你不信,不妨举例如下:

元认知1:

某抑郁症、神经症患者在干预过程中,从干预者那里得到的知识是:他的抑郁症、神经症是神经生理上存在着某种坏损,深藏在他的细胞中的一个暂时还找不到的地方,将来科学发展了,找到这个坏损地方就容易治疗了。如果你现在别胡思乱想,回去认真服药,好好地睡觉,慢慢地神经就长好了。(部分医生对抑郁症、神经症的过激躯体观解释)

这个元认知是有利于患者康复,还是不利于患者康复?有了这个元认知的人在多次干预无效以后,他们会对自己的抑郁症、神经症怎么想?想什么?

元认知2:

谢华患抑郁症的深层潜意识原因是:其童年恋父情结(爱上父亲却得不到满足),父亲重男轻女,把爱都给了你的哥哥,你长大后这一未得到满足的欲望伪装成“尿急”症状,引起父亲对你的关注以赢得父亲对你的爱……(精神分析咨询师对谢华抑郁症的经典理论解释)

顺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距离真正导致抑郁的那些受损焦虑情绪引发的症状有多远?这些远离症状的思路是有助于干预,还是无助或干扰了迅速干预好的技术路线?

元认知3:

谢华的抑郁症是她在后天生活中大脑产生了不适应环境的条件反射学习的结果,在通过药物降低症状的同时,让她今后的生活中重新学习如何适应环境的新的正确的条件反射情绪及其相应的积极思维和行为。具体做法就是使她再遇到乘车、上合班课、考试情况下,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膀胱是空的,就安心地去乘车、听课、答题,不去胡思乱想就行了。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有一天再到这种情况下完全不在乎了,就被彻底干预好了。(当前世界上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CBT疗法。前提是配合药物降低患者的焦虑症状同时在刺激情境中暴露症状以使之降低)

谢华得到的元认知是:尿急症状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条件反射学习的结果,只要长期坚持让自己一到此情境下就是不再想上厕所的事,就是专心听课或做题……此元认知有利于干预,住院需要72天的平均疗程。有的人服药后焦虑降低较多,能够克服症状痛苦,坚持72天暴露疗程,效果较好,仍然有少数人会反复;却有较多数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在服药后症状降低得不多,坚持不了72天便逃避。但其所形成的元认知始终是无害的,在较多情况下对康复会是有益的。

元认知4:

元认知干预技术者为谢华建立的元认知是:第一,你的尿急症状是一个条件性情绪反应而非膀胱涨满,因此不用担心它;第二,这个条件性焦虑情绪会干扰你的思维完全倒向灾难思维一方,你要当场降低这个情绪同时纠正你的思维使之指向理性;第三,绷紧相关肌肉群后症状焦虑会明显减轻许多,只要减轻了就立刻高兴起来,以必能成功的自信再调适,再调适……第四,如果能够学习进去了,能够安心答题了,就庆祝自己的成功……;第五,一有机会就做降低焦虑情绪消除症状的自我放松练习和体育锻炼,直到完全不焦虑……你坚持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彻底好起来的;第六,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患者确实是有生理上的某种改变的,比如内分泌腺的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激素的过敏性功能。如果本人人格优秀了,元认知智慧提高了,再不轻意发生焦虑、恐惧情绪,生理上的这种腺体产生过敏性焦虑、恐惧的功能也会在数月、数年之后彻底恢复到正常人水平。

相比之下,元认知干预技术是自觉地获得一个最有效的元认知智慧系统;因此其时间最短,效果最明显,患者容易在近期的成功中受到鼓舞;不须经历像CBT那样的痛苦挣扎过程;患者自己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担心,不害怕,不怕复发,事实不断地证明的确是越来越好,那么,必有直到彻底治愈的那一天。

 

㈢“为什么只有您”发现了特效心理干预技术?

全世界、全国、全省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员很多很多,哪一位不精通条件反射理论、情绪理论、认知理论原理?为什么别的人没有能够从抑郁症、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中看出特效心理干预的技术思路呢?这个问题早在2008年春季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举办的一个培训班上,原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彭逊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提法是“为什么只有您研发了元认知干预技术,而不是别的人?”他问得非常好!一项好的技术的发现不会是完全出于偶然,不会从天而降。

1、本来最应该找到抑郁症、神经症(包括分裂症)病灶和特效干预技术的应该是西方医学界。因为西方医学的科学技术水平、科学研究水平、资金设备和研究队伍等等,都具有绝对地优势的。但是,大者有大者的局限,医学工作者学习不好心理学。这是因为医学自身发展得太好了,太科学化、高效化和标准化了。随便在世界的任何一个不像样的医学院校或最差的医院、卫生所里找一本最差的医学讲义,都会是基本代表全世界西方医学发展水平的标准技术及其理论的讲义。而医学界的人士用这种思维来学习心理学的时候,他们几乎什么也学不到,至少学不了很好。因为心理学太复杂了,有的心理学的绝大多数内容几乎是学了没有什么用的;还有的心理学内容学甚至不如不学。医学界的人学习心理学经常出现一些可笑现象。因此,他们不可能像心理学工作者这样会学习心理学,因此他们不可能首先从心理学领域找到抑郁症、神经症(包括分裂症)病灶在哪里的答案。于是,他们会一心一意地在神经生理方面寻找病灶,而病灶恰恰不在那里,而是“隐藏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1889年)。因此,最应该找到病灶的学科没有机会找到这个病灶。

2、在心理学领域,最应该首先找到抑郁症、神经症(包括分裂症)病灶和特效干预技术的应该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一,是因为精神分析创始人早在1889年就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猜想;第二是弗洛伊德还告诉人们,干预神经症的答案不仅隐藏在心理学中,而且就隐藏在潜意识心理当中。但是,在没有计算机、没有认知心理学,没有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还没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时代,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潜意识错误地理解成了是从动物那里遗传而来的一种“黑暗本能”——恋母、恋父动机心理过程。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离开了人类的学习谈心理内容的形成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弗洛伊德错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后人们也没能跳出这个唯心主义的理论陷阱。而是在错误的理论方向上越走越远,远到了众叛亲离,在西方几乎完全失去了市场的程度。

3、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CB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治疗方法,它距离找到抑郁症、神经症(包括分裂症)的病灶和特效干预技术最近,最有可能性,哪怕只是CBT中的行为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一者,也都是最应该找到抑郁症、神经症(包括分裂症)的病灶和特效治疗技术的。但是,它继承了鼻祖们的一个传统——反对、排斥潜意识。有人甚至认为就加潜意识这个概念都是“多余而累赘的”。当然,他们不会去考虑潜意识究竟是怎回事了。因此,他们也没有希望最彻底地揭示抑郁症、神经症(包括分裂症)的病灶是怎回事。

4、元认知干预技术揭示抑郁症、神经症(包括分裂症)病灶形成机制和发现特效治疗技术肯定是有其科学发展的背景的。

首先,中国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的国度,在研究潜意识的时候,坚持了学习论观点,同时又没有像西方CBT研究者们那样排斥潜意识概念。早在1985年11月份辽宁师范大学的助教培训班上,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就清楚地阐明:潜意识是存在的;潜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条件反射,这是我们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质区别所在。后来这些观点写入了车文博教授的出版的《意识与无意识》一书中(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的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研发者们就是基于车先生的这一结论,又继续向前迈出关键的一大步的。

其次,元认知干预技术研发者早在1987年就通过个案调查研究,对187例各类有心理障碍现象者的潜意识心理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是:心理障碍者的潜意识心理现象形成的基本机制是条件性情绪反应。1988年发表《一个殃魂冲散新婚夫妇的心理学之谜》的个案调查;1989年10月,首次向辽宁省心理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提交了187例的正式调查研究报告,并获得一等优秀论文奖。于1992年发表于《心理学探新》杂志(第2期)。

 

 

在上述研究背景基础上,才有了1996年12月遇到谢华抑郁症时,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心理因素结构及其特效干预技术路线的可能。

顶(22) 查看评论(0) 点击:20111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