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解决小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金钥匙” ——认知心理学的认知结构理论

作者: 马连列 新闻来源: 元认知;学习;家庭 发布时间: 2020-03-29

很多学生家庭的真实写照:

一起嬉戏,母慈子孝,你搂我抱;

一说作业,你追我逃,鸡飞狗跳;

一见成绩,鬼哭狼嚎,山崩海啸。 

曾有学生自嘲:我是全能陪练,单打兼混合打。

单打,即父母一人打;混合打,即父母一起打。

我认识一位小学生妈妈,985高校教师、学科带头人、博士学位。她经常因为孩子学习问题,气得在客厅里走来走去,一走半小时。孩子呆若木鸡站在原地,丈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速度躲进卧室。甚至有时候,这位高知妈妈还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在医院报错了。

很多学生家长,尤其是妈妈,

教得了大学生、管得了硕士生、

开得了大会议、做得了难手术、

签得了大订单、打得了难官司、

……

可就是搞不定这个“学困生”,

不仅搞不定,甚至是“自残”。

这是为什么呢???? ? ? ?

原因很简单:就是错误的学习理论。

接下来,笔者从发生在身边的小学二年级学生乐乐的事例入手,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认知结构理论,为你逐层揭开小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魔鬼面纱”。

周末下午,我刚出家门,看到的精彩一幕。

“别玩了,你过来!这道题怎么没做呢?”妈妈咆哮道。

“别玩了,你过来!这道题怎么没做呢?”妈妈咆哮道。

“我,我不会。”乐乐不情愿地放下手里的小汽车,低头怯怯地说。

“这么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 妈妈看了一眼题,大怒道。

“……”乐乐继续低着头,手指捏着衣角。

“过来!你看这道题:车库有43辆车,开出去15辆,开进来18辆,求车库还有多少台车?开出去15辆,就减去15呗,开进来18辆,就再加上18呗,43—15+18=40,车库还有40辆车。这不就做出来了吗?笨蛋!” 妈妈厉声说道。

“懂了吗?” 妈妈大声问道

 “嗯”乐乐低着头说,小声说道。

“赶紧写在作业本上!”妈妈命令道。

“嗯”乐乐小声地说。

……

天气炎热,隔壁开着门,我看得清清楚楚。

乐乐,小学二年级,虎头虎脑,很是可爱。

妈妈,是高知白领,笑容可掬,甚是优雅。

在我们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一道数学问题,乐乐却做不出来。

乐乐真的是笨吗?

乐乐真的是大脑有缺陷吗?

答案当然是:NO

乐乐根本就不笨!

乐乐大脑没缺陷!

乐乐数学知识有缺陷,缺少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洪源教授指出: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单学科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该学科的认知结构上的某种缺陷所致。对由认知结构缺陷导致学科能力下降的。学生的辅导,关键任务之一是促进其获得相应的认知图示,即有效知识经验。

上面提到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结构,宏观上是指学生关于一个学科的全部知识组成的结构或系统;微观上是指关于该学科某一问题的全部相关知识组成的结构或系统,比如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三角形面积问题等问题的认知结构。后者,也被称为问题中心图式,即解决该类问题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组成的结构或系统。

如果一个学生表现为不能顺利解题,我们要从学生问题中心图式入手,查找知识缺陷,补上相关知识,这样就能“快、好、省、多、久”地解决小学生的解题问题。下面,我就以乐乐的这道题为例进行分析。

原题:车库有43辆车,开出去15辆,开进来18辆,求车库还有多少台车?

这道题属于求剩余问题。要解决这道题需要哪些知识呢?即剩余量问题中心图式应该包含哪些知识呢?

一、生活经验:车库(生活概念)

二、计算公式:剩下数量=总数量—减少的数量+增加的数量

三、解题步骤:1找到相关数量;2进行加减运算;3答

四、解题策略:1类比策略;2转化策略 

乐乐不会解题,缺少什么知识呢?

一、乐乐缺乏生活经验。

乐乐缺乏关于车库的生活经验,不知道车库是什么意思。乐乐做题时看到车库,因为不知道车库是何物,思维出现停滞,导致不能理解问题,当然做不出来,这和笨扯不上一点关系。

乐乐的这种现象,即“一点黑、处处黑”现象,在小学生当中具有很大代表性。数学强调应用意识,所以小学应用题当中会涉及很多实际生活问题,出行、商场、银行等问题,题目中会含有很多抽象概念,比如库存、折扣、本金、盈利等。当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又不能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就很难理解问题,导致做不出。比如没看到轮船的学生,当做轮船的顺流、逆流问题时,就容易出现理解障碍,初中女生学习物理和化学难也是如此。

二、乐乐缺乏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就是指导学生解题时,特别是遇到障碍时,往哪想,怎么想的一套方法,本质是一种知识。比如,有些没有车库经验的学生也可以做出此题,当看到车库,通过车库的“库”联想到 “仓库”(放货物的地方)(类比策略),车库应当是放车的地方,这样车库就不会形成解题障碍。有的学生把车库当成停车场(转化策略),这样也不影响解题。

乐乐明显缺乏解题策略(类比策略、转化策略),被“车库”这个纸老虎给挡住了。

 

学习是科学,教学是艺术。

家长辅导孩子学业问题,就要学会:1+1=2

看到一个核心:即学生的认知结构

用好一个工具,即课本,

做到两个学习,即变式学习、有意学习

      通过孩子的问题表现,查找其问题中心图式的知识缺陷,缺啥补啥,同时结合变式练习和有意学习,进而达到“快、好、省、多、久”的效果。

一、复习课本:寻找样题,类比同化

课本者,学习之本也。通过看课本,找到和问题相似的例题、习题,以此作为样题,和问题进行类比,让孩子学会“找相同”,进而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同化迁移,先同化,后迁移。

“车上原有56人,下来27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商店里原有89台电脑,卖出去35台后,又运进18台,现在商店里有多少台电脑?”

“车库有43辆车,开出去15辆,开进来18辆,求车库还有多少台车?

课本上的两道习题和问题除了生活情境不同,运算步骤完全相同,都是先减后加,属于同一类问题,即求剩余数量问题。

此外,对于问题中抽象的生活概念,还需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概念如“仓库”对车库概念进行类比解释,使其“眼前由黑变亮”,从而完整理解问题。

二、变式学习:举一反三、掌握策略

变式学习,就是通过变换问题的生活情境(即问题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变换计算的步骤(先加后减、先减再减、先加再加),使孩子形成迁移能力,最终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完整的问题中心图示。同时学习生活常见概念及概念理解的策略(如类比、转化等)。

库房有58双耐克鞋,昨天又进了32双,今天拿走23双,现在库房还有多少双耐克鞋?(概念:库房和金库;计算:先减后加)

快递集装箱一共有48件快递,上午送出去15件,下午送出去26件,集装箱里还有多少件?(概念:集装箱和箱子;计算:先减再减)

保险柜里有15根金条,上午放进去5根,下午放进去8根,保险柜还有多少金条?(保概念:险柜和家里柜子;运算:先加再加)

通过变式练习,孩子形成剩余数量问题中心图式:

生活经验:关于车库、快递集装箱、库房、保险柜有关的生活经验

计算公式:剩下数量=总数量—减少的数量+增加的数量

解题步骤:1找到相关数量;2进行加减运算;3作答

解题策略:1类比策略;2转化策略

典型例题:1先减后加、2先加后减、3先减再减、4先加再加

三、有意学习:增加经验、学习概念

有意学习:简单说,就有明确学习目的,有持久作用的学习。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大的知识库,生活是最大的课堂,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数学生活经验,提前埋伏学习新知识的生活经验,比如做数学游戏、做家庭小会计等。比如学困生张晓晓妈妈就是在假期通过“每日分瓜”游戏,提前让孩子掌握分数的生活经验,这样开学后,当同班同学出现理解分数困难时,张晓晓缺学得异常轻松,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转身变为学优生。(《学科学习障碍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41页。)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抽象概念,避免这些概念成为孩子学习和解题的拦路虎。比如,通过孩子去商场、银行或出行时,教给孩子一些生活概念,比如促销、八五折、利息、行程等,这样孩子就会听懂老师讲课,也会更好地理解各种问题情境的应用题。

 

大道至简,学习亦是。

深夜21:54,一位初中学生母亲发给我的微信:

“今天儿子被老师罚写,英语短语每个20遍,一共20个,还有很多没写,但是他太困了,刚才睡着了,我不知道应该叫醒他继续写,还是让他睡觉。

“被罚写的原因就是上课困,没有好好听讲,短语听写不合格。我想帮他写,但怕被老师发现不同意。”

“我在给他写呢,不知道醒了会不会生气,他每天都跟我说太困了

陈永明教授曾提到,一个老师在教公式(a+b)2=a2+2ab+b2时,因学生用错公式而怒发冲冠,他让做错作业的学生抄写公式,错一次抄100编,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学生练出一手握四笔的绝技,如此教学,与地狱何异?

反思:

大脑决定眼睛:大脑里有什么,眼睛看到什么。

理论决定行动:正确理论指导,错误理论误导。

家长和老师如果认为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天生的或遗传的,看到的就是孩子笨,孩子学习不用功,就进行惩罚式、机械式的教育,效果就是“慢、差、费、少、短”。

家长和老师如果认为孩子的数学能力是由他大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决定的,看到的就是认知结构的缺陷,就进行变式学习、意义学习进行完善其认知结构,效果就是“快、好、省、多、久”

认知心理学的认知结构理论和问题中心图式理论,是解决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金钥匙”。

家长和教师早日掌握,并运用到家庭辅导和学校教学中,我们的祖国花朵,

再也不会和家长说“我太困了”,

也可以早日脱离“人间地狱”,

过上“有诗和远方”的幸福生活。

那一天,会到来吗?

我想,会有那一天的,一定会有的。

顶(1) 查看评论(0) 点击:8694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